腊月二十七,总书记同我们视频连线******
时政新闻眼丨腊月二十七,总书记同我们视频连线
2023年春节,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春节,传递着烟火气回归的讯息,承载着中国人特别的期盼。
过去十年,每到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走基层、问冷暖,听民声、送祝福。
这个春节,不一样的年景。总书记同基层干部群众拉家常,也有了不一样的方式——视频连线。
视频:习近平春节前夕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 祝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来源:央视网
01
视频连线的那一头是谁?
于世寰是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他每天的时间表很固定:早上八点晨会,九点开始查房。
这所医院是黑龙江省新冠重症救治中心。为了尽可能多地收治重症患者,医院采用“全院一张床”的收治模式,骨科、儿科甚至妇产科的病房都用上了。这些也都是于世寰指导治疗的范围。上午查完房,手机显示,他已经走了一万多步。
△于世寰医生正在查房。(总台央视记者刘琦拍摄)于世寰是从医30多年的呼吸内科专家。武汉疫情暴发后,他率领哈医大一院45名医护人员第一时间驰援,进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在武汉的两个多月,他们积累了宝贵的治疗经验。现在,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防控重心从防感染转移到保健康、防重症,于世寰和同事们丝毫不敢懈怠。
△哈医大一院ICU病房。经过提前扩容,哈医大一院ICU病床数量从原先的288张增加到528张。(总台记者杨洋拍摄)早上九点,塔克拉玛干大漠深处的塔里木油田还笼罩在黎明的薄雾中。室外气温只有零下20摄氏度。24岁的计量工程师田美霞开始每天的管线巡查。
五岁那年,田美霞跟着父母来到库尔勒生活。小时候她无数次路过油田基地,“塔里木油田”这几个字在她的记忆中一直闪闪发光。2020年,田美霞从东北石油大学毕业,选择回到大漠,加入塔里木油田。她说,不是不知道坚守大漠的孤独,但就是觉得“干这一行特别酷”。
△田美霞正在等待工作班车。特制的工作服能防止静电产生,这是安全生产的要求。(总台央视记者钟信伟拍摄)来自安徽马鞍山的鲁德传,是北京新发地市场有名的“南菜大王”,主营扁豆、四季豆、青椒、尖椒等品种。仅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的“南菜北运”,他的营业额就能达两三亿元。
转过年,就是鲁德传的六十大寿。他说自己半辈子都待在了新发地,来这里28年,没有一年春节回过老家。
△从鲁德传那里购买豆类蔬菜的分销商正在搬运货物。(总台央视记者刘瑞琳拍摄)疫情三年,回忆里有着苦涩和心酸。2020年6月,新发地涉疫临时封控,采购的蔬菜只能就地封存,眼睁睁看着在车里全烂掉。后来发放商户补贴时,鲁德传一分钱没要。他说,“是新发地成就了我,咱能自己解决的,就不麻烦市场和政府。”
如今,鲁德传心里的感觉就是“踏实”。“以前不敢进货,就怕封在路上或者市场里。现在,这些顾虑都没有了。”
△鲁德传春节售卖的椒类品种丰富。(总台央视记者刘瑞琳拍摄)1月18日上午,于世寰和医院20位同事来到呼吸内科的护士站,田美霞同其他40名工友集结在塔里木油田公司的西气东输第一站,鲁德传与新发地批发市场的许多商户和群众相聚蔬菜一区露天交易区。
这一刻,虽然相隔几千公里的距离,他们眼前的屏幕通往同一个地方——人民大会堂东大厅。
02
一场特别的邂逅
当天上午,同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的,还有天南地北的这些人。
早晨五点半,福州市社会福利院,9层的老年公寓,房间灯光陆续亮起。82岁的刘小兰像往常一样,开始起床梳洗。
“老伴走掉了,我一个人在家里住,很孤单,但也不想麻烦小孩。”2018年春节过后,刘小兰就来到了福利院,转眼已有五个年头。
除了每天有专门的陪护,有新鲜的三菜一汤,老人最满意的,还是院里组织的各种活动。“我们可以做手工、学手语、唱唱歌、看电影、谈天说地,每一天都很充实。”
△福利院内,老人们聚在手工室,在社工的指导下完成一件件手工作品。(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李炜拍摄)
这一天,院里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迎春活动,邀请大家参加。刘小兰老人特意穿上红色羽绒服,戴上了红围巾。
上午十点多,在福利院的会议室,当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大屏幕上时,老人才意识到这场迎春活动到底有多“特别”。
△活动现场,老人们隔着屏幕给习近平总书记拜年。正中间站着的,就是刘小兰老人。(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当天,郑州东站客运车间值班站长高山通过视频连线见到总书记,也是难掩激动。
作为一名“90后”,她的工作内容包括值岗服务台、为旅客问询答疑、遗失物品招领等。从清晨五点第一班列车出发,到凌晨一点最后一班火车抵达,“每天都有大量旅客问询,几乎没有一分钟是停下来的。”
疫情防控期间,高山和同事们的工作节奏慢了下来。作为全国最大的高铁站之一,郑州东站客流量最低时不到1万人。
△1月18日,高山(左起第二位)现场参与总书记的视频连线。(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如今,火车站的人气又回来了,客流量已经增长到每天十几万人。看着一度冷清的候车厅恢复往日的热闹,虽然更忙、更累了,高山说,“这更让我感到充实,充满正能量。”
△郑州东站。(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早晨六点不到,云雾缭绕的寨子里升起阵阵炊烟。农家乐经营者陈继良点炭生火,着手准备客人订好的烤全羊。
石椅羌寨,位于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誉为“云朵上的山寨”。
△节日气氛浓郁的石椅羌寨。(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2013年,常年在外做泥瓦匠的陈继良返乡创业,开起了夫妻档的农家乐。夏天有枇杷、李子等鲜果,冬天有腊肉、排骨等年货。去年,夫妻俩挣了20多万元,这比他过去在外打工四五年挣的还要多。
临近年底,陈继良和村里的农家乐经营者,迎来了节前一大波游客。让乡亲们没想到的是,总书记春节前夕视频连线全国六个地点,其中就包括石椅村。
△陈继良夫妻俩合影。(总台央视记者黎兵拍摄)
03
总书记问了我们这些事
1月1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
总书记第一个连线的,是于世寰所在的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总书记详细询问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发热门诊接诊、重症救治、药品配备和患者康复等情况。
医院负责人向总书记报告,这里收治的新冠重症患者去年12月31日达到高峰,之后缓慢下降。目前医院ICU床位使用率是85%,能够满足重症患者的救治需求。听到这些情况,总书记很欣慰。
△呼吸内科逐渐康复的患者正在做简单的活动。(总台央视记者刘琦拍摄)
总书记同83岁的患者齐大爷连线交流。本月7日,齐大爷因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转入于世寰所在的呼吸内科救治。经过于世寰和同事们精心治疗,齐大爷春节前就能出院了。总书记祝他早日康复出院,回家欢欢喜喜过年。
在连线中,总书记特别提到,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关心关爱,于世寰听完心头一暖。
△于世寰和同事们和总书记互致新春祝福。(总台记者陈治铜拍摄)
在同福州市社会福利院视频连线时,总书记问起生活和医疗条件、疫情防控和老年人疫苗接种等情况。
福利院负责人告诉总书记,今年春节将有203位老人在福利院过年。刘小兰老人就是其中一位,她觉得留在院里过年更踏实。
△春节将至,福利院里装扮一新。(总台央视记者蒋硕拍摄)
作为在院老人的代表,刘小兰老人向总书记介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情况,比如这里每周都会组织跳广场舞等。她还告诉总书记,连线现场摆放的手工作品,都是福利院老人们亲手做的。
△现场摆放的老人们的手工作品。(总台央视记者耿旭菲拍摄)
“总书记好!”来自塔里木油田石油工人的问候,声音雄浑有力。他们身后,是壮观的油气运输管道。
节日期间大家能轮休吗?你们在外过年,年货都准备好了吗?春节期间,你们如何抓安全生产、确保平稳供气?总书记问得很仔细。
田美霞站在第一排,当总书记问到年货问题时,话筒递到了她手里。她没想到,总书记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惦记着他们怎么过年的事情。
△管线巡查工作天没亮就开始了。(总台央视记者钟信伟拍摄)
除了本职工作,田美霞还兼着工会的事务。场站员工过年的事情就是她在张罗。今年春节期间,有280人留在岗位上过年。田美霞告诉总书记,他们准备了丰盛的菜品,丰富的文娱活动,大家会一起看春晚,包饺子,吃年夜饭。
总书记叮嘱大家站好岗、供好气,保障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总书记的话让田美霞和同事们倍感振奋。(总台央视记者钟信伟拍摄)
04
总书记这些话给我们信心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连线的六个地点,有一半是能源保供、市场保供、交通保通保畅的第一线。他看望慰问的既是具体点位的基层工作者,同时也是整条战线的干部职工。
为了保障春运,高山所在的郑州东站加开车次,每天达700多趟。作为客运车间值班站长,她的工作更忙了。今年春节,高山还是一个人留在郑州过年。大年初一,她将在服务台岗位上,同南来北往的旅客度过新春第一天。
△高山正在为火车站旅客解疑答问。(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在同郑州东站视频连线时,总书记说,长期以来,交通运输系统的干部职工埋头苦干,担当奉献,功不可没。
总书记这一番话,让高山更加感觉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守护万家团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春节将至,郑州东站站台上悬挂起红灯笼、中国结等。(总台央视记者杨立峰拍摄)
面对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商户和群众,总书记说,“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他要求加强粮油肉蛋奶果蔬菌等重要民生商品的产销保供,确保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放心、价格稳定。
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的“南菜大王”鲁德传留意到,总书记在“粮油肉蛋奶果蔬”之后加了一个“菌”。在他看来,这体现了总书记对进一步丰富“菜篮子”的重视。
△1月18日,鲁德传(第一排左起第八位)与其他商户代表们一起,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总台央视记者刘瑞琳拍摄)
鲁德传说,市场里的每一个商户,都是保供稳价的“守护者”。春节临近,他自己的进货量就比以往多了将近一倍,从每天100吨增长到现在的每天180吨,而价格与日常基本持平。
△首届新发地年货节现场的各类果蔬。(总台央视记者刘瑞琳拍摄)
“去年我们游客达到20多万,全村人均收入4万元以上!”在石椅羌寨的视频连线现场,村支书向总书记汇报了这一个好消息。
总书记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
△石椅羌寨村民们给习近平总书记拜年。(总台央视记者关舟拍摄)
△连线开始前,人群中的陈继良。(总台央视记者关舟拍摄)
身着羌族传统服饰的陈继良站在第二排左侧,现场听到总书记的鼓励,他的信心更足了。新的一年,陈继良打算把自家小院再打造一下,进一步扩大规模。
在连线现场,总书记说,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我最担心的是农村和广大农民朋友。
陈继良告诉《时政新闻眼》,“我们家都阳康了,村里也有药。”在他看来,抓好疫情防控,村民和游客就能更加安心。
△村民们聚在石椅羌寨文化广场上,跳起沙朗舞,迎接新春。(总台央视记者李增仁拍摄)
05
“坚定信心、抖擞精神,齐心协力加油干”
东西南北中,神州共此时。
在同六个地点逐一视频连线之后,分屏切换为同屏。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六地干部群众发表重要讲话。
往年是到基层走一走,今年改为视频连线,总书记说起了其中缘由。他说,今年采取视频连线的方式,看的地方更多,东西南北中都有,虽然隔着屏幕,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全国各地浓浓的年味,感受到大家的幸福和喜悦,我的心同大家、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
总书记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家能欢欢喜喜过好年。”
辞旧迎新之际,总书记为过去一年点赞,“每个人都了不起”;也为新的一年加油,“希望大家坚定信心、抖擞精神,齐心协力加油干,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作为、更大收获!”
新的一年,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医生于世寰有着自己的打算。疫情暴发以来,很多学术交流都暂停了,他希望自己能尽快恢复过去那种学习状态。他说,只有医学不断发展,自己的医术不断精进,才能造福更多的患者。
福州市社会福利院老人刘小兰回到自己房间,发现窗户上已经贴上了“福”字。“新的一年,希望国家好,我们个人也好。我们大家庭小家庭和和睦睦,老人们一起平安、幸福地度过晚年。”
塔里木油田的“90后”姑娘田美霞说,每天看着源源不断输出去的气,想到自己和同事们保障的是下游4亿多居民的生活,就觉得挺自豪的。“不是我奉献了青春,而是塔里木点亮了我的青春。”
总书记勉励新发地批发市场在拓展货源、丰富品种、保证质量上下功夫,这让商户鲁德传干劲更足了。这个春节,他将同2000多位留守商户一起为首都市民的餐桌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供应。
郑州东站客运车间值班站长高山的老家在新乡,虽然距离郑州不远,但她在2月15日春运结束后才能回家。她说,“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腾出时间回家看看。”
“总书记还说了腊肉好吃,多吃一点!”四川石椅羌寨农民陈继良一直沉浸在见到总书记的兴奋当中,“我们这里的苔子茶,总书记说没尝过。希望有机会总书记来我们村做客,尝尝我们的特产,看看我们村的新样子。”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谢晓光 覃思 刘瑞琳
记者丨郁振一 侯艳 刘琦 赵化 杨洋 李炜 段德文 耿旭菲 王鹏飞 杨立峰 潘毅 马超 黎兵 张宇 李增仁 陈春晓
责编丨刘瑞琳
视觉丨陈括 张晶
编辑丨王尊
东西问丨刘敬辉:美国教科书如何塑造美国孩子的中国印象?******
中新社北京1月9日电 题:美国教科书如何塑造美国孩子的中国印象?
——专访加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刘敬辉
作者 任雨萌
2022年,全美已有伊利诺伊州、新泽西州、加州等7个州要求K-12(幼儿园最后一年至12年级)教学中必须涵盖亚裔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此之前,美国中小学历史和社会学课程指导大纲标准中,已列出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点,但其准确性和全面程度不尽人意,导致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可能出现偏差。
教科书作为孩童了解世界的窗口,将奠定一个人的思想和文化基础,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影响其一生。美国教育学博士、加州州立大学华裔终身教授刘敬辉(Jack Liu)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美国孩童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启蒙的主要渠道,探究美国教科书背后的中国观。
中新社记者:一般来说,美国K-12学段的孩子对中国的了解有多少?在他们的印象中,有哪些词汇可以代表中国?
刘敬辉:由于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在美国并非主流,美国孩子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多,了解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加州为例,当地孩童在多元文化中成长,身边不乏华人或华裔同学的身影,因此见怪不怪。然而,他们的认知中,这些同学仅是肤色、样貌与自身不同,其他并无太大差别。
中华文化大乐园纽约夏令营在布鲁克林鸣远中文学校开营。廖攀 摄实际上,美国人是从少数族裔的角度出发看待华人的——美国有三大少数族裔群体,非裔(Africa Americans),墨西哥裔(Chicano或 Chicana)或拉丁裔(Latino Americans),亚裔(Asian Americans)。这里的亚裔与我们印象中的亚洲人概念不同。在我们看来,亚裔主要由东亚群体组成,但美国把所有的亚洲人,包括菲律宾人、印度人也涵盖在这一大概念中。
至于哪些词汇与中国有关,“熊猫”毋庸置疑是其中一个。至于孔子等历史名人,由于仅出现在课堂中,并非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因此不会过多关注。
中新社记者:美国学校提供的汉语教学或中国的历史教育能否被视为了解认识中国的主要渠道?他们从教科书中看到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刘敬辉:对于美国青少年来说,除非其父母曾去中国旅游,或他们有非常要好的中国朋友,教科书应是他们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渠道。然而,学生在教科书里学到的仅是一部分中国文化,对当下中国的发展了解甚少。
美国学生在小学最后一年(六年级)开始接触中国早期古代文明。在美国教科书中,中华文明被列为世界八大文明之一,除我们所知的四大古文明(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美国增列出玛雅文明、罗马文明、希腊文明和犹太文明。因此,美国学校并未将中国历史单拎出来细致讲解,孩子们也是将华夏文明作为古文明之一来学习记忆的。
2014年10月17日,经过美国宝尔博物馆董事长施刘秀枝女士历时11年的不懈努力,120余件珍贵的三星堆文物和金沙文物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加州,拉开“中国失落的古文明:神秘的三星堆”展览帷幕。毛建军 摄中新社记者:美国课堂在介绍中华文明起源时,有哪些特点?其中对东西方历史的对照研究比重大吗?
刘敬辉:美国教科书以时间为线索、按主题将同时期的几大文明对比讲解。
例如美国教科书基于“轴心时代”学说,将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文明与希腊文明作比较。“轴心时代”学说认为,公元前500年左右,全世界最发达的几种文明同时存在。
美国教科书中,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了整个欧洲、甚至西方文明,奠定了各类学科发展的基础;在遥远的东方,孔子则是同时期成就卓著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开创儒家学派,创办私学。
书中还特别提到,与苏格拉底并称“希腊三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创建了Academy(学院),作为人们交流所学的场所,西方自此形成了辩论的艺术。而同时期中国的“稷下学宫”能与之媲美。稷下学宫现位于山东淄博,是齐宣王为各学派学者设置的辩论场所,许多已有声名、著书立说的学者在那里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
航拍稷下学宫遗址。稷下学宫始建于公元前374年,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促成了天下学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梁犇 摄这些内容鲜少出现于中国的历史课本中,反而出现在外国的教科书中,这是因为按照西方的标准,辩论是文明进步的重要一环。
再如美国教材中讲到罗马时会介绍中国汉朝,将罗马鼎盛时期称作“黄金时代”,认为中国的“黄金时代”是汉朝,因为汉建立了一套不同于秦的统治思想,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也因为佛教于汉明帝时期最早传入。教材中则侧重讲丝绸之路和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关知识。
中新社记者:在你看来,美国课本上的知识能否让青少年对中国的了解足够准确、全面?若不能,不足之处有哪些?
刘敬辉:实际是不全面的,由于美国教材将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以对比的模式教授,因此各个文明都是以断点的形式呈现。就中国历史来说,美国仅介绍了几个朝代,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许多困惑。
与此同时,美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及历史教学模式往往过多以美国的政治和国家利益为中心,从西方历史文化角度出发解读中国。
美国教科书中有关孔子讲学的内容。受访者供图如美国小学课本在突出孔子的为官经历时,将其鲁国“司寇”的官职直接译成“司法部长”。在介绍儒家思想时,美国中小学课本也仅集中于孔子个人的思想成就,将儒家思想看作孔子主义(Confucianism),只取前期的儒家思想,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做片段化的截取讲解。
到了大学阶段,美国教材则将儒家思想作为宗教来讲,就是儒教,英文同样写作Confucianism。这种解读实际是将西方宗教的框架体系套用于中国所得的结论。
在西方,包括马克斯·韦伯等社会学家都认为,宗教改变了欧洲,宗教带来了资本主义,因此他们也沿用宗教这一概念来讲述中国历史,这是不准确的。
中新社记者:如果说中国古代史离美国青少年距离较远,那他们是否了解在美华人的情况?除课本外,有无其他知识普及的途径?效果如何?
刘敬辉:目前美国中小学课本中关于华人移民史的内容基本缺失,部分大学会开设有关亚裔的课程,其中包含华人移民史。另外,由于教科书由各州制定,因此情况存在地域差异——在华裔人口较多的美国西部,会有更多高校设置相关课程。
美国世界史教科书封面。受访者供图实际上,一些与华人移民相关的历史文化早已浸润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但如果书中不讲,美国人不会意识到。
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这个英文短语实际是华人创造的。19世纪中期,一些在美修建铁路的华工略懂英语,他们将中英糅杂在一起,创造出了“Long time no see”的说法。虽然语法有错误,但这一短语自此进入英文语言体系,并成为主流。还有“tea”源自广东话里的“茶”;“silk”就是中文的“丝”,读音很相近。
除课本外,华裔名人也是美国青少年了解中国的窗口。且随着近年来亚裔平权运动在美兴起,更多美国人对华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前不久第三代华裔移民黄柳霜登上美国货币就是在此大背景下发生的。黄柳霜是首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星的华裔演员,实际上她也是首位批评好莱坞种族歧视、同工不同酬的女性。
美籍华裔女演员黄柳霜。George Rinhart 摄中新社记者:目前,全美7个州的K-12教材中有关中国或华人的内容大致有多少?如何让美国新生代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认识中国?
刘敬辉:虽没有具体统计数字显示相关内容占比,但该比例是逐渐增多的。其中一个表现是,教科书中开始出现描绘华人的插画,以前这些插画主角都是白人。而这一现象不局限于历史课本,数学书中也能看到华人父母搂着孩子学数学的插画。
让美国新生代更加全面准确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最佳途径是赴华留学。我曾于2008年带领美国学生去山东青岛游学,让他们跳脱出教科书里有关古代中国历史的只言片语,亲自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下发展。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古镇,皮影戏艺人指导留学生练习皮影戏。谢尚国 摄实际上,这一教学方法的效用已在东南亚得到充分印证。菲律宾华人企业家陈永栽在培养子女接触中华文化时分三步走,第一是学华文,第二是到中国各个省份参观探访,第三是将他们送进北大接受教育。在这一点上,美国基础教育可以借鉴。
中新社记者:自小形成的对华印象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过程造成哪些影响?这些初始观感在塑造下一代涉华认知时发挥怎样的作用?
刘敬辉:美国青少年自大学一二年级接触通识教育,再加上阅读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或赴华游学后,才会形成较为完整的对华印象。但他们的中国观却是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启蒙的。
中国观通常存在学生或普通民众的潜意识中,当外界产生事件(events)时,会激发对“事实”的认知并形成观点。这种认知和观点来源于他们曾经接触的有关中国的知识和长久的主流社会文化氛围的感知。
德国小伙托比(Tobi)“#IAmChina”(我是中国)的标签,在不同的国际社交媒体上传递对中国抗击疫情的声援。视频截图我主导的一个中外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厘清美国中小学教材中的中国关键词,有利于了解美国青少年所学习的中国历史、文化和相关中国观的形成过程,从而掌握美国高校学生的已经逐渐形成的中国知识框架。
希望未来编写一本工具书,以兴趣为起始点,解密中国观背后的关键词,令美国青少年读者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塑造比较全面准确的中国观。简单来说,就是用关键词引出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完)
受访者简介:
加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刘敬辉刘敬辉(Jack Liu),美国教育学博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华裔终身教授,研究领域为汉学、中国文明、德鲁克跨文化管理哲学。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